我第一次被一棵古樹震撼,是在我閱過無數古樹之后。 這是一棵楝樹,準確地說是古楝樹,當地村民講,這種樹是黃帝時期的樹,上連天,下接地,所以又叫黃連木。 古楝身高15米有余,遮天蔽日的樹冠以及樹冠上茂盛的枝葉讓一片天頓失顏色。樹干之粗三人難以合圍,樹干中間的古洞以及手掌厚的鱗甲把它的年輪推向無窮遠處。樹冠由十幾條枝干組成,向著四方天空恣意伸展,制造出大片樹蔭。在它周圍還有四棵大小不一的楝樹圍繞著,那是它繞膝的子孫,棵棵都有百年身世,或許三世或許五世,或許更多世。這樣一個大家族在一個地方圍住下來,一棵樹就是一片森林。 古楝樹生長在一個叫城子村的地方,下面有一個古城垛的土堆,正好成了其根的安放之地。城子村是盧氏縣朱陽關鎮王店村的一個自然村,同行的城子村村民李建文說,這個村原來的名字叫“城址村”,是地址的“址”,后來變成了“城子村”。我問他為什么叫“城址村”,他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故事:古時候,這里住著一方土地爺。土地爺閑著無事,整天拄個拐杖四處溜達,小鬼們對他說,你要再不干點正事,玉皇大帝就要懲罰你了。土地爺說,我沒有什么事可干,所以只有溜達了。小鬼們說,好多地方都有城保護百姓,咱們朱陽關這么大個地方這么多的人卻沒有城,咱們也應該建一座城來保護百姓才對。土地爺說,建一座城哪有那么容易。小鬼們說,我們一夜就能建一座城。土地爺說,你們建一座城讓我看看。就在那天晚上,土地爺睡得正香,突然被“叮叮當當”的壘挖石頭的聲音吵醒了,他拄著拐杖出來一看,無數的小鬼正在建城,四個城垛的土堆眼看就要建成了,護城河也像模像樣了。土地爺想,這可不行,要是讓小鬼們把城建了,玉皇大帝非免了我的職不可。于是,他心生一計,偷偷地學起了雞叫。小鬼怕天亮,一聽雞叫,立馬作鳥獸散,留下了四個尚未建成的城垛土堆,古楝樹就長在東城垛堆上,城雖然沒有建成,但城址已經確定,所以叫了“城址村”。 神話故事自然不可信,但朱陽關曾經建過城卻是不爭的事實。翻開清光緒年間的《盧氏縣志》可以查到,朱陽關建城的時間很早,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至600年間的北魏、西魏時期,這時朱陽關已設縣置郡,后來還設過巡河、直隸州。這棵古楝樹大約也栽植于這一時期,有人考證過,說這棵樹應該是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(公元490年)至西魏大統二年(公元536年)之間栽下的,理由是這中間朱陽關曾兩次建城,樹自然也該是這時候栽下的。若以此計,這棵古楝在世上大約已有1500年的時間了,且至今還煥發著青春。 中國有兩個地方可以讓一棵幼苗成為一棵古樹。一個是廟院,那個地方神圣,沒有人敢亂翻亂動,包括一棵樹;一個是有神秘故事的地方,故事里有神靈護佑,也沒有人敢亂翻亂動,一棵幼苗也能長成一株古樹。 一棵樹能長成古樹是需要機緣的,否則,這個世界上的古樹也不會那么稀少。 城子村的人對這棵古楝給予了無限的情感,他們把它看成自己的保護神,格外地愛護。2022年的春天,城子村的村民們自發捐款,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,把這個生長著古楝樹的老城垛堆用石頭砌了堰,用水泥灌了漿,做成一個40平方米左右的平臺,林業部門還在樹身周圍加了護欄,做了更加周全的保護。 自此之后,外地來的人一撥又一撥地到古樹邊觀瞻,當地百姓在古楝樹下乘蔭話桑麻,城址古楝成了遠近聞名的一景。 ( 編輯:tln ) |
一棵古樹的成長
□李桂田
來源: 發布日期:2023-02-15 打印

- 上一條:三門峽:一座藝術價值極高的詩詞寶庫
- 下一條:讀書成就了我的人生